公考笔试
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
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
考前必看系列之管理公文
公考笔试

考前赶紧跟着小粉笔一起梳理一下常识知识,争取考场多得分!

第一章 管理学

一、管理与管理学

(一)定义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1. 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 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 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

1. 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2. 管理的自然属性:

①管理的出现是由人类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②管理是社会劳动中的一项特殊职能

③管理也是生产力

3. 管理的社会属性:

①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服务的

②企业管理的社会属性已经多元化

(三)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1. 亨利.明茨伯格:

①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②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③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2. 罗伯特.卡茨:技术技能、关系技能、概念技能

(四)管理学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2. 研究方法:归纳法、试验法、演绎法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治

(二)西方传统管理思想

早期产生:亚当斯密—劳动价值和劳动分工理论、巴贝奇—“边际熟练”原则、罗伯特.欧文—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

(三)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要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个彻底变革。

2. 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

(四)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 行为科学学派

(1)人群关系理论(早期):梅奥—霍桑实验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感情、尊重、自我实现)

(3)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4)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X理论是指要对工人采取严格的控制、强制方式;Y理论是指管理者要创造一个能多方面满足工人需要的环境,使人们的智慧、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以更好地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5)Z理论:威廉大内

2. “管理科学”学派

主导思想: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3. “决策理论”学派

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五)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由封闭式实体管理向开放式虚拟管理转变

(2)由政府管理向民营化管理转变

(3)由首长管理向人性化管理转变

(4)由科学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转变

(5)由国内管理向国际化管理转化

三、管理的基本原理

1. 管理原理的特征:客观性、普适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2. 系统原理: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和综合性原理

3. 人本原理:职工是企业的主体;有效管理的关键是职工参与;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4. 责任原理:明确每个人的职责;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奖惩要分明、公正而及时。

5. 效益原理

四、信息化管理

1. 发展

(1)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

(2)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

(3)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4)办公自动化发展

2.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管理

三种模式:软件即服务模式、平台即服务模式、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

五、管理的基本方法

1. 一般分类: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技术方法

2. 其他分类:

(1)按管理对象的范围:宏观管理方法、中观管理方法、微观管理方法

(2)按管理方法的适用普遍程度:一般管理方法、具体管理方法

(3)按管理对象的性质:人事管理方法、物资管理方法、资金管理方法、信息管理方法

(4)按所运用方法的量化程度:定性方法、定量方法

六、决策

(一)定义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二)原则

1.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2. 决策要达到最优,必须:

(1)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

(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三)决策的类型与特点

1. 决策的类型

(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

(2)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

(3)集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4)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5)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6)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四)决策的理论

1. 古典决策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

2. 行为决策理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西蒙)

3. 回溯决策理论:决策事实上只是为已经作出的直觉决策证明其合理性的一个过程,说明了直觉在决策中的作用。

(五)决策的方法

1. 集体决策方法

(1)头脑风暴法:倡导创新思维,时间一般在1-2小时,参加人以5-6人为宜。

(2)名义小组技术:小组成员各自独立思考;然后召开会议,陈述方案;最后投票。

(3)德尔菲技术:用于听取专家对某一问题或机会的意见。

2.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

(1)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美国波士顿公司建立)

①金牛型:市场占有率高,业务增长率低

②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

③幼童型:市场占有率低,业务增长率高

④瘦狗型: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

(2)政策指导矩阵

根据对市场前景和相对竞争能力的划分,可把企业的经营单位分成九大类:

①区域1和4:竞争能力较强,市场前景也较好

②区域2:虽然市场前景较好,但企业利用不够

③区域3: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能力弱

④区域5:一般在市场上有2-4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⑤区域6和8:市场吸引力不强且竞争能力较弱,或虽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市场吸引力较弱

⑥区域7: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⑦区域9:市场前景暗淡且竞争能力较弱

3. 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

(1)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法、量本利分析法

(2)风险型决策方法:决策树法

(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七、计划与计划工作

(一)类型

1. 时间长短:长期计划、短期计划

2. 职能空间: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3. 综合性程度: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4. 明确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5. 程序化程度: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二)计划的实施

1. 目标管理(彼得.德鲁克)

目标管理的过程

制定目标—明确组织的作用—执行目标—成果评价—实行奖惩—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2. 滚动计划法

可采用近细远粗的方法制定计划,以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3. 网络计划技术

网络图: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

(三)业务流程再造(BPR)

过程:观念改造—流程再造—组织再造—试点和切换—实现远景目标

八、组织

(一)组织设计概述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1)管理幅度是指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的下属的数量。

管理层次是指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工作人员之间的层级关系。

(2)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3)两种基本的管理组织机构形态:

扁平结构: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组织机构形态。锥形结构:管理幅度较小,从而管理层次较多的高、尖、细的金字塔形态

(4)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①主管和下属的工作能力

②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计划的完善程度)

③工作条件(助手的配备情况、信息手段的配备情况、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④工作环境

(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外部环境

(1)任务环境:对作用于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具有直接影响的部门。

(2)一般环境: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没有直接影响,但对企业和企业的任务环境产生影响的环境。

(3)不确定性是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主要特点

2. 经营战略

(1)从企业经营领域的宽窄划分:单一经营战略(集权结构)、多种经营战略(分权结构)

(2)从企业对竞争的方式和态度分:保守型战略(刚性结构)、风险型战略(柔性结构)、分析型战略(兼具刚性和柔性)

九、领导

(一)领导与领导者

1. 含义:所谓领导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 作用: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二)领导方式及其理论

1. 基本类型

(1)专权型领导:领导者个人决定一切,布置下属执行。

(2)民主型领导:领导者发动下属讨论,共同商量,集思广益,然后决策。

(3)放任型领导:领导者撒手不管,下属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自由。

2. 管理方格理论(布莱克和穆顿提出)

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9.1型方式(任务型):只注重任务的完成,不重视人的因素。

(2)1.9型方式(乡村俱乐部型):特别关心职工。

(3)5.5型方式(中庸之道型):既不过于重视人的因素,也不过于重视任务因素,努力保持和谐和妥协,以免顾此失彼

(4)1.1型方式(贫乏型):对职工的关心和对生产任务的关心都很差

(5)9.9型方式(团队型):对生产和人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

3. 权变理论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

①将领导环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职务权力、任务结构、上下级关系

②通过设计问卷(LPC)询问领导对最难合作的同事的评价:如果领导者对这种同事的评价大多用敌意的词语,则该种领导趋向于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低LPC型);如果评价大多用善意的词语,则该领导趋向于人际关系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型)。

③低LPC:重视工作任务的完成;高LPC:重视搞好人际关系。

(三)激励

1. 激励的性质

(1)激励力=某一行动结果的效价×期望值

效价:个人对达到某种预期成果的偏爱程度,或某种预期成果可能给行为者个人带来的满足程度。

期望值:某一具体行动可带来某种预期成果的概率,即行为者采取某种行动,获得某种成果,从而带来某种心理上或生理上的满足的可能性。

(2)内因与外因

①环境是人运动的条件(外因);自身条件是人运动的根据(内因);环境对人的运动有影响作用,但必须通过人的自身条件才能骑作用

②库尔特.卢因:力场理论

2. 激励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①生理的需要: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③社交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要

(2)期望理论——V.弗鲁姆

①基础:自我利益,它认为每一员工都在寻求获得最大的自我满足

②核心:双向期望,管理者期望员工的行为,员工期望管理者的奖赏

③假设:管理者知道什么队员工最有吸引力

④员工判断依据:员工个人的感觉,与实际情况不相关

(3)公平理论——亚当斯

主要讨论报酬的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①横向比较:将“自己”与“别人”相比较来判断自己所获报酬的公平性

②纵向比较:自己目前与过去的比较

(4)强化理论——斯金纳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刺激的函数。

①正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负强化: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不受干扰。

(5)激励模式——波特和劳勒

(四)沟通

1. 类别

①按照功能:工具式沟通、感情式沟通

②按照方法: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言语沟通、体态语言沟通、语调沟通及电子媒介沟通

③按照组织系统: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④按照方向: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等沟通和网络沟通

⑤按照是否进行反馈: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2. 非正式沟通

典型的网络形式:单线型、饶舌型、偶然型、集束型

3. 沟通网络

指组织中沟通渠道的结构和类型。最基本的是:轮型和风车型网络

十、控制

(一)控制与控制过程

1. 控制的类型

(1)根据确定控制标准Z值的方法,控制过程分为四类

①程序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时间t的函数,Z=f(t)

②追踪控制:控制标准Z值是控制对象所跟踪的先行量W的函数,Z=f(W)

③自适应控制:没有明确的先行量,控制标准Z是过去时刻已达状态Kt的函数,Z=f(Kt)

④最佳控制:控制标准Z值由某一目标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构成

(2)根据时机、对象和目标的不同,控制分为三类

①预先控制;②现场控制;③成果控制

2. 控制的要求

(1)适时控制(2)适度控制(3)客观控制(4)弹性控制

3. 控制过程

(1)确立标准(2)衡量工作成效(3)纠正偏差

(二)控制方法

1. 预算控制

(1)形式

①静态预算与弹性预算

②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

(2)内容

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现金预算、资金支出预算、资产负债预算

2. 非预算控制

(1)比率分析

①财务比率:流动比率、负债比率、盈利比率

②经营比率:库存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与销售费用的比率

(2)审计控制

①外部审计;②内部审计;③管理审计

(3)损益控制

3. 成本控制

(1)成本控制的基础:成本对象与成本分配

①直接成本分配方法

②间接成本分配方法

(2)成本控制的步骤

①建立成本控制标准

②核算成本控制绩效及分析成本发生偏差的调查

③采取纠偏的措施

4. 其他控制方法

(1)标杆管理

(2)平衡积分卡

①卡普兰和诺顿提出

②控制目标:财务方面、顾客方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

十一、创新

(一)管理的创新职能

1. 创新的类型

(1)从创新的规模以及创新对系统的影响程度:局部创新、整体创新

(2)从创新与环境的关系:消极防御型创新、积极攻击型创新

(3)从创新发生的时期:系统初建期的创新、运行中的创新

(4)从创新的组织程度上:自发创新、有组织的创新

2.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1)目标创新

(2)技术创新

(3)制度创新

(4)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5)环境创新

(二)企业技术创新

1.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1)熊彼特“创新”

(2)创新的类型: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2. 技术创新的内涵

(1)要素创新;(2)产品创新;(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3.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1)创新基础的选择:基础研究、应用性研究

(2)创新对象的选择: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生产手段创新

(3)创新水平的选择:先发制人、后发制人

(4)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开发、联合开发

第二章 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

(一)概念

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构为了公共的利益和目的,以公共权力和法律为基础,对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自身内部事务所进行的管理和服务活动。

(二)公共物品

1. 概念

在许多时候,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可以通用,指可以供社会成员共同享用的物品。

2. 特征

(1)非竞争性: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别人同时消费该产品及其从中获得的效用。

(2)非排他性: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不论他们是否付费),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

3. 分类

(1)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2)准公共物品:指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二、人事管理

(一)概述

1. 原则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2. 分级分类管理

(1)国家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2)中央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3)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工作。

(4)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

3. 人事管理制度

(1)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

(2)事业单位制定或者修改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工作人员意见。

(二)上岗及聘用

1. 上岗相关规定

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2. 聘用合同

(1)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一般不低于3年。

(2)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3)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2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双方对解除聘用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7)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到开除处分的,解除聘用合同。

(8)自聘用合同依法解除、终止之日起,事业单位与被解除、终止聘用合同人员的人事关系终止。

(三)考核和培训

1. 考核

(1)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

(2)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3)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4)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2. 培训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

(四)奖励和处分

1. 奖励

(1)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2. 处分

(1)处分分为警告、记过、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开除。

(2)受处分的期间: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

(3)给予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4)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五)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

(1)国家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2)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

(3)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应当结合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因素。

(4)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5)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事业单位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和休假制度。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符合国家规定退休条件的,应当退休。

(六)人事争议处理机制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发生人事争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下简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有关规定处理。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涉及本人的考核结果、处分决定等不服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复核、提出申诉。

负有事业单位聘用、考核、奖励、处分、人事争议处理等职责的人员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1)与本人有利害关系的。

(2)与本人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

(3)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

三、行政组织

(一)行政组织含义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依一定法律程序建立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组织机构实体。在我国专指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办事机构。

(二)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

(1)精干效能原则(2)依法设置原则(3)按需设置原则(4)职、责、权统一原则

(5)适应发展原则(6)为民便民原则(7)完整统一原则

(三)行政组织的类型

按照行政组织的职权范围和作用不同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领导机构;2. 职能机构;3. 辅助机构;4. 参谋咨询机构;5. 派出机构;6. 临时机构;7. 信息机构;8. 监督机构。

(四)行政组织的体制

根据行政组织最高决策权归属人数的多寡,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首长制、委员会制与混合制。

根据中央行政组织与地方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不同,行政组织体制可分为集权制、分权制与均权制。

(五)行政组织的结构

1. 直线制

直线制是一种最早也是最简单的组织形式。它的特点是各级行政单位从上到下实行垂直领导,下属部门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令,各级主管负责人对所属单位的一切问题负责。

2. 职能制

职能制是各级行政单位除主管负责人外,还相应地设立一些职能机构。

3. 直线—职能制

直线—职能制,是在直线制和职能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吸取这两种形式的优点而建立起来的。

4. 事业部制

事业部制最早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于1924年提出的,故有“斯隆模型”之称,是一种高度集权下的分权管理体制。它适用于规模庞大、品种繁多、技术复杂的大型企业,是国外较大的联合公司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5. 矩阵制

在组织结构上,它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一名管理人员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职能部门是固定的组织,项目小组是临时性组织,完成任务以后就自动解散,其成员回原部门工作。

6. 网络型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适应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组织机构。网络型结构是一种很小的中心组织,是依靠其他组织以合同为基础进行制造、分销、营销或其他关键业务的经营活动的结构。

四、行政职能

(一)概念

行政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功能。

(二)政府的基本职能

1. 政治职能

①阶级专政职能;②军事保卫职能;③社会治安职能;④民主政治职能;⑤国际交往职能。

2. 经济职能

①计划指导职能;②培育、完善市场机制职能;③宏观调控职能;④服务职能;⑤检查监督职能。

3. 文化职能

①发展科学技术的职能;②发展教育的职能;③发展文化事业的职能;④发展体育、卫生的职能。

4. 社会职能

①社会服务;②社会保障;③环境保护;④人口控制。

(三)政府的运行职能

1.决策职能。

2. 组织职能。

3. 协调职能。

4. 控制职能。

(四)政府职能的转变

1. 职能重心的转变

我国在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此,各级人民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

2. 职能方式的转变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3)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3. 职能关系的转变

职能关系是指不同的管理职能该由谁来行使以及管理主体之间职责权限的划分。分清职能、理顺关系、明确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是实现行政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

在我国,理顺职能关系主要是要理顺以下关系。

(1)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2)理顺政企关系(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

(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

五、行政领导

(一)概念

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活动。

(二)行政领导的方式

1. 按领导运用行政权力的不同方式分类

①专断式领导方式;②民主式领导方式;③放任式领导方式。

2. 按领导指导工作的重点不同分类

①重人式领导方式;②重事式领导方式;③人事并重式领导方式。

3. 按领导作用于下属的行为方式分类

①强制式;②说服式;③激励式;④示范式。

(三)行政领导者的群体结构

1. 知识结构;2. 能力结构;3. 年龄结构;4. 气质结构。

(四)行政领导制度

1. 民主集中制;2.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3. 行政首长负责制。

六、行政监督

(一)含义

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活动。

(二)行政监督的体系

1. 行政内部监督系统

(1)一般监督

主要指层级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和活动。它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监督,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2)专门监督

分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 行政外部监督系统

(1)立法监督;(2)司法监督;(3)政党监督;(4)社会监督。

(三)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因其违法或未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政治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后果。

七、行政监督

(一)含义

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实施的监督活动。

(二)行政监督的体系

1. 行政内部监督系统

(1)一般监督

主要指层级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上产生的一种相互监督的关系和活动。它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监督,具有直接性、经常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2)专门监督

分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2.行政外部监督系统

(1)立法监督;(2)司法监督;(3)政党监督;(4)社会监督。

(三)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指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代表国家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因其违法或未履行相应职责和义务所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政治的、行政的以及法律的后果。

八、行政决策

(一)行政决策的含义

1. 行政决策是各种各样决策中的一种,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公正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

2. 行政决策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3. 行政决策主导着公共行政管理的全过程。

(二)行政决策的规则

1. 全体一致规则;2. 少数决策规则;3. 简单多数规则;4. 绝对多数规则。

(三)行政决策的类型

1. 按照风险: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2. 按照决策的方法有无既定程序: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3. 按照决策的人数: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4. 按照决策主体的决策依据: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5. 按照范围: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6. 按照决策可选方案的数量:开关决策和旋钮决策

(四)行政决策的过程

1.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 调查预测,拟订方案。

3. 评估优选,确定方案。

4. 实施方案,修正完善。

(五)行政执行

行政执行(也称行政实施)是从行政决策一经形成或最后批准时起,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贯彻决策、实现决策的全部活动或整个过程。

它包括下面两大阶段。

1. 实施前的准备阶段

包括法律准备、组织准备、思想准备、物质准备和技术准备。

2. 实质性工作阶段

具体的实施阶段是由管理工作的若干功能环节组成的,主要包括指挥、沟通、控制、协调等。

经济管理名家名著

经济学名家名著

国家

作者

简介

代表作

英国

亚当斯密

经济学主要创立者,提出了分工理论、货币理论、价值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赋税理论。

《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德国

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被称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主要成就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英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战后繁荣之父”。提出三大基本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国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经济学原理》被公认为划时代的著作,也是继《国富论》之后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经济学原理》

《工业与贸易》

英国

大卫李嘉图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是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美国

保罗·萨缪尔森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提出了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

经济学

美国

格里高利·曼昆

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197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及主张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而闻名。

资本主义与自由

美国

平狄克

微观经济学集大成者

微观经济学

法国

瓦尔拉斯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建人之一。主要理论是一般均衡模型、瓦尔拉斯定律、瓦尔拉斯拍卖者。

纯粹经济学要义

美国

埃尔文费雪

经济计量学的先驱者之一,费雪方程式。对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在货币理论方面阐明了利率如何决定和物价为何由货币数量来决定。

利息理论

美国

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之父,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与领袖,创立公共选择理论。

同意的计算

新加坡

曹国正

独创国正论、国正双赢理论和粒子行为论。从哲学和博弈的角度赋予了科学、文化、文明、知识、规律、真理、战略、战术、哲学、经济学、感情、爱情、正理、交流、观念、进步、道德、博弈等词汇新的含义。

博弈圣经

美国

杰利·格林

迄今为止对微观理论最全面的总结

公共决策中的激励

微观经济学

美国

保罗克鲁格曼

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创建了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国际经济学

美国

罗伯特莫顿

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代金融学开创者之一。是首位获得美国总统科学奖的社会学家。

金融学

美国

康芒斯

制度经济学方面有特色的威斯康星传统的奠基人,发展了资本主义进化的理论和制度变化的理论。

制度经济学

英国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197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市场经济理论、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研究地十分深入彻底。

通往奴役之路

物价与生产

英国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以其人口理论闻名于世界。

人口原理

法国

弗朗斯瓦·魁奈

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

经济表

法国

让·巴蒂斯特·萨伊

古典自由主义者,继亚当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学伟人,李嘉图称他为“大陆著作家中首先正确认识并运用斯密原理的人”。提出了萨伊定律。

政治经济学概论

美国

约翰纳什

博弈论创始人,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

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均衡的论文

《实代数流形》

英国

琼罗宾逊

新剑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和实际领袖。被经济学界认为是应该获得而未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少数几个经济学家之一。

《现代经济学导论》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美国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

政治经济学

管理学名家名著

国家

作者

简介

代表作

美国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科学管理之父,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原理》

美国

彼得·德鲁克

现代管理学之父,第一次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第一次提出了组织的概念,将管理学开创为一门学科。

《管理学》、《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创新与企业家精神》

美国

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的权威

《组织行为学精要》、《管理学》、《管理学基础》

美国

菲利普·科特勒

现代营销集大成者,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提出“优秀的企业满足需求;杰出的企业创造市场”的观点。

《营销管理》

美国

加里·德斯勒

致力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撰写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位居同类书销量之首

《人力资源管理》

美国

亚伯拉罕·马斯洛

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动机和人格》、《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美国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双因素理论的创始人

《工作的激励因素》

美国

彼得·圣吉

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发展出了影响世界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

美国

约翰·科特

评选为“领导大师第一人”。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等管理大师并驾齐驱。致力于领导与管理的界定,对企业文化也颇有研究。

《领导应该做什么》

美国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的最高荣誉。在世界管理思想界可谓是“活着的传奇”,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在2005年世界管理思想家50强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

美国

加里·哈默尔

被誉为“世界一流的战略大师”“当今商界战略管理的领路人”;提出了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战略构筑、行业前瞻,这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革命性概念,从而改变了许多知名企业的战略重心和战略内容。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而竞争》、《领导革命》

加拿大

亨利·明茨伯格

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组织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对管理者工作的分析。

《管理工作的实质》、《五重组织》、《经理工作的性质》

美国

汤姆·彼得斯

“商界教皇”,顶级商业布道师,“管理领袖中的领袖”,将他和拉尔夫·爱默森、亨利·梭罗和瓦尔特·惠特曼相提并论;经济学家称他为“超级领袖”。

《解放革命》、《管理的革命》、《乱中求胜》

美国

诺尔·迪奇

“有效教学循环”理念的实践者,世界最有才华的十个管理大师之一。

《领导力驱动》

美国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人性假设理论创始人,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之一,X-Y理论管理大师。

《管理的哲学》《企业的人性方面》

美国

弗里蒙特·卡斯特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张要用系统理论的范畴和原理来全面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把系统理论和管理理论结合起来,通过系统来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

《系统理论与管理》,《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

美国

哈罗德·孔茨

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管理学原理》、《再论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

斯坦利·西肖尔

现代管理学的大师之一,组织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提出者。在企业管理方面,他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许多不同角度对正式组织进行了研究。

《组织效能评价标准》

美国

欧内斯特·戴尔

经验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伟大的组织者》

美国

赫伯特·西蒙

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

《行政管理行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法国

亨利·法约尔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美国

切斯特·巴纳德

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

《经理人员的职能》、《非正式组织及其同正式组织的关系》

英国

克里斯·阿吉里斯

“当代管理理论的大师”、组织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获美国管理科学院“管理学科终身成就者”称号。

《人格与组织》、《人际能力与组织效能》、《个体和组织一体化》

美国

威廉·大内

Z理论创始人,最早提出企业文化概念的人。

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

职位表.xls


数百万用户正在使用的公考、教师、司法、考研、建造、医疗、会计考试的提分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