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解
翻译推理是逻辑判断模块中的一种题型。这类题型的特征是题干和选项所给的信息中包含了逻辑关联词,要求我们按照推理规则找出一个可以推出或不能推出的选项。
所谓翻译推理就是根据题干的逻辑关联词来翻译,并根据推理规则来确定哪个选项可以推出,哪个选项不能推出。因此,基本的翻译公式和推理规则我们需要牢牢记在心里。
“前推后”与“后推前”是翻译推理最基本的翻译公式,我们需要对一些关键词的翻译结果进行准确记忆,并根据固定的推理规则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一、“前推后”的逻辑关联词
所谓“前推后”,就是前半句推出后半句(A→B),即当前半句为真时,后半句一定为真,下面给大家列出前推后的基本逻辑关联词:
如果A,那么B;
若A,则B;
只要A,就B;
所有A,都B;
为了A,一定(必须)B;
A是B的充分条件。
二、“后推前”的逻辑关联词
所谓“后推前”,就是后半句推出前半句(B→A),即当后半句为真时,前半句一定为真,下面给大家列出后推前的基本逻辑关联词:
只有A,才B;
不A,不B;
除非A,否则不B;
A是B的前提/假设/基础/关键/必要条件/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逆否等价
逆否等价是翻译推理最基本的推理原则,即A→B=-B→-A。用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例: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
翻译:天下雨→地会湿;
逆否等价:-地会湿→-天下雨。
下面我们来看一道真题:
(2024国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到实地调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儿里。
由此可以推出:
A.文化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实践深处,才能观照人民生活
B.如果不扎根人民,创作就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C.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到实地调查研究,才能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
D.如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没有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就说明他们没有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题目分析】
题干出现了逻辑关联词,翻译为:
创作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扎根人民。
A项:翻译为“观照人民生活→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但是题干二者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B项:翻译为“-扎根人民→-创作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对题干“创作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扎根人民”的否后,否后必否前,可以推出,当选;
C项:翻译为“了解百姓生活状况,把握群众思想脉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到实地调查研究”,但是题干二者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D项:翻译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他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但是题干二者之间没有推出关系,无法推出,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希望大家牢记翻译推理的逻辑关联词和基本的推理规则,掌握好解题技巧,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