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笔故事
亲历冬奥冠军杨扬开挂的人生,曾忍痛放弃“铁饭碗”?
亲历冬奥冠军杨扬开挂的人生,曾忍痛放弃“铁饭碗”?
亲历冬奥冠军杨扬开挂的人生,曾忍痛放弃“铁饭碗”?
粉笔故事

粉笔教育 & 中国青年报

Perseverance Prevails

粉笔教育与中国青年报联合出品的全媒体栏目《亲历》,首期节目采访到了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作为首位冬奥摘金的中国运动员,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鼓舞年轻人:不选“安全牌” ,相信你所相信的非常关键。


在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前6次参加冬奥会都没有获得金牌的中国冬季运动体育代表团,正面临金牌必须“零”的突破的历史要求。从1997年起在国际赛场几无败绩的杨扬被寄予厚望,但在万众瞩目的冬奥赛场上,志在必得的强项1500米,杨扬失利了,她蓦然被拽进对结果的恐惧中,但比赛还得继续。


44秒187,杨扬在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中,实现了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上金牌零的突破。“各种各样的机会都来了。”作为当时唯一的冬奥冠军,她面前堆叠了空前多的选项,“基本早上6点睁开眼睛,就有人过来敲门。”她却笃定地选择钻进象牙塔,2002年2月夺冠,当年3月就提交清华大学入学申请,“这不是大胆的决定,而是梦想”。


笃定源于“危机感”。尽管59个世界冠军让杨扬成为获世界冠军最多的中国运动员,但她自认为“没有一蹬腿儿别人就追不上的实力”。当危机感延伸到赛场下,她会问自己:“终有一天要退役,我该怎么重新选择生活?”为此,她学英语、主动了解转型信息,同时作好读书的准备。


一纸录取通知书,杨扬等了5个月,清华大学要考察她“能否成为一个可以当学生的奥运冠军”。她抵挡住了纷至沓来的“机会”,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2006年,31岁的杨扬退役,机会再次以“铁饭碗”的形式出现。对在传统集训队中成长的运动员而言,“体制内”安稳的工作是值得稀罕的“安全牌”,但她选择了另一条“没什么人走过的路”。国际体育组织中缺乏中国面孔,她主动参与力争“话语权”;体育产业新芽初萌,她率先在南方开设冰场创业;体会过退役阵痛,她创办“冠军基金”,为运动员提供自我认知和就业转型培训,“希望在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完成转型”。


杨扬重新认识体育和自身可能性,源于一次尴尬经历。1999年,她首次参加国际滑联运动员委员会会议,陌生的语言和各国委员快节奏的交锋让她无所适从,茶歇时,她通过翻译问会议主席:“我该做什么?”主席回答:“这该由你来告诉我,这是你的体育项目。”杨扬才意识到,她可以且应该为所在群体作出争取,营造更加公平、安全的竞赛和训练环境。


国际体育组织的工作让杨扬“跑步成长”,“有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干,硬着头皮上,在不确定周遭环境的时候,相信你所相信的东西非常关键”。退役后,她得到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提名,成为国际奥委会妇女与体育工作委员会委员;2010年,她成为中国首位以运动员身份当选的国际奥委会委员。


Perseverance Prevails

看了杨扬的经历,对于正在努力奋斗的你,有什么启示呢?

职位表.x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