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事业单位联考职测科目中,常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2015年以来,在A类、C类中常识占比一直在20%(20道),在B类中占比则有25%(25道)。科技又是其中重点,A、B类中科技占比常在20%左右,C类更是高达50%~65%。科技考点可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活技巧类小常识,今天我们一起盘点常考的物理常识之声。
物理常识-声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震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形式: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被称为声波。
2、条件: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气体、固体、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3、速度:
与介质和温度有关。介质中传播速度:金属>固体>液体>空气。
4、反射:
(1)概念:
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称为声音的反射。
(2)回声:
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到就形成了回声。
(3)应用:
海底的深度、河流的宽度以及回声定位(仿生蝙蝠。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超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传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5、衍射:
(1)概念:
指声波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会绕至障碍物背后并继续向前传播的一种现象。
(2)现象: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三、声音的“三要素”
声音的三要素即: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即声音频率的高低。
(1)单位:
赫兹,符号为Hz。
(2)影响:
音调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物体振动的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频率越小,音调就越低。
(3)体现:
声音的高低。如瓮声瓮气、脆如银铃。
(4)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0Hz—1100Hz):
①超声波:
高于20000Hz的声音。
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应用: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杀菌消毒等。
②次声波:
低于20Hz的声音。
特点:波长很长,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能绕开某些大型障碍物发生衍射。
危害:某些频率的次声波由于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甚至相同,容易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对人体有很强的伤害性,危险时可致人死亡。
2、响度,声音的强弱。
(1)单位:
分贝,符号是dB。
(2)影响:
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跟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体现:
声音的大小。如震耳欲聋。
3、音色,即声音的质量、特征。
(1)影响:
由声源材料、结构决定。
(2)应用:
辨别不同发声体。如悦耳动听。
四、噪声
1、概念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危害
①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声音不超过90分贝——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②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70分贝——70分贝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③为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声音不超过50分贝,30—40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④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会完全失去听力。
3、控制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1)在声源处减弱。例如,改造噪声大的机器或换用噪声小的机器,做个外罩把噪声
源罩起来,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使装有噪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来减弱传向居
民区的噪声;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使传来的噪声被反射或部分吸收而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例如,可以戴上防噪声耳塞,或者在耳孔中塞一小团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