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词语理解题又叫词句理解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于词句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这种能力是领会上级精神、与他人沟通合作的重要基础。该题型一般会给出我们文段中的某个词语或小短句问“这段文字中‘某某’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题量较小,一般一套试卷中考查0~1道题。解题思路首先定位词句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判断。下面就和小粉笔一起来学习关于词语理解题的知识吧~
(一)代词指代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这 / 那 / 他 / 它们 / 其 / 此”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
理论要点:
重点关注代词前的内容,如纠结再看其后的内容
例题演示1
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纹拱券。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文中划线处“它的创作构思”中的“它”字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小雁塔
C.嵩岳寺塔
D.崇圣寺塔
【答案】C
【解析】
由就近原则可知,“它”指代的是前文论述的主体。文段开篇论述最早的密檐塔为嵩岳寺塔,并详细论述了它的塔身建造特点,故可知前文论述的主体为“嵩岳寺塔”,对应C项。
A项,“它”是“嵩岳寺塔”,是“最早的密檐塔”,并非“密檐塔”,扩大范围,排除。
B、D两项均为指代词之后的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粉笔提示】
1.本题易错项为A项,在代词之前找指代对象一定要秉持“就近原则”哦!
2.干扰项通常为代词后的内容,应去前文寻找指代对象,纠结时再看后文的提示信息。
(二)其他词语/句子理解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
理论要点:
1. 有标志:即、也就是说、“ :”“——”,则重点理解之后的内容
2. 无标志:词句在文段中间——联系前后文含义,词句在文段首尾——把握整个文段中心
例题演示 2
下列文字中“它们是它们自己的。”一句指的是( )。
有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它们是它们自己的。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A.作品一旦完成,就有了独立的生命
B.读作品不必理会作者的情况
C.树叶凋落,树已经无能为力
D.作家是作家,作品是作品
【答案】A
【解析】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首先定位句子位置,出现在文段中间,故需要结合前后文共同分析。其次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它们是它们自己的”,即是独立的、不附属于其他的。
上文引出作者的观点:作品像落叶,并通过转折词“却”强调,现在“又不是树的”。后文具体解释说明,通过三个“新”:“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进一步说明有了新的意义,因此“它们是它们自己的”意在说明作品以前属于作者,但作品完成之后它既是作者的,也拥有了新的生命,对应A项。
B项,“不必理会作者的情况”无中生有,排除;
C项,“树叶凋落,树已经无能为力”依然在围绕作品的比喻意义说明,未点明本质,且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段色彩不符,排除;
D项,“作家是作家,作品是作品”,将作家和作品视为没有关联的个体,根据“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可知,作者阐述作品的一体两面,故选项与文意相悖,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粉笔提示】
1.注意理解要紧紧依托于文段,无中生有的表述常常是出题人的挖坑项。
2.本题易错项C项未体现“作品”的含义,注意在词句理解题中,作者考查的往往是某个词句的引申义,如“这段文字中“涟漪”的含义是: A.指风行水上留下的波纹 B.指内心深处的触动”,并非考查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而是对词语的理解,故应锁定B项“内心的触动”。
3.必要时借助感情色彩可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