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理解题也有不同类型
词语理解题也有不同类型
军文小讲堂

前 言

词语理解题又叫词句理解题,重点考查考生对于词句在特定语境中含义的理解,这种能力是领会上级精神、与他人沟通合作的重要基础。该题型一般会给出我们文段中的某个词语或小短句问“这段文字中‘某某’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题量较小,一般一套试卷中考查0~1道题。解题思路首先定位词句位置,然后根据前后文进行理解判断。下面就和小粉笔一起来学习关于词语理解题的知识吧~




(一)代词指代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这 / 那 / 他 / 它们 / 其 / 此”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

理论要点:

重点关注代词前的内容,如纠结再看其后的内容

 例题演示1  



现存最早的密檐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32年),位于河南登封嵩山,称为嵩岳寺塔。塔身呈12边形,每个角有砖砌的倚柱,各面的门和龛上都饰有印度式的火焰纹拱券。塔身为15层砖檐,排列紧密并富于节奏感。它的创作构思,既摆脱了汉魏传统的楼阁,也不拘泥于印度的形式,而着力表现宗教在人们心中唤起的那种深邃而又神秘莫测的力量。此外,陕西西安的小雁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塔也属于这一类型。

文中划线处“它的创作构思”中的“它”字指代的是(  )。

A.密檐塔

B.小雁塔

C.嵩岳寺塔

D.崇圣寺塔


【答案】C

【解析】

由就近原则可知,“它”指代的是前文论述的主体。文段开篇论述最早的密檐塔为嵩岳寺塔,并详细论述了它的塔身建造特点,故可知前文论述的主体为“嵩岳寺塔”,对应C项。

A项,“它”是“嵩岳寺塔”,是“最早的密檐塔”,并非“密檐塔”,扩大范围,排除。

B、D两项均为指代词之后的内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粉笔提示】

1.本题易错项为A项,在代词之前找指代对象一定要秉持“就近原则”哦!

2.干扰项通常为代词后的内容,应去前文寻找指代对象,纠结时再看后文的提示信息。




(二)其他词语/句子理解



提问方式:

这段文字中“××”指的 / 含义 / 意思是……

理论要点:

1. 有标志:即、也就是说、“ :”“——”,则重点理解之后的内容

2. 无标志:词句在文段中间——联系前后文含义,词句在文段首尾——把握整个文段中心

 例题演示 2  



下列文字中“它们是它们自己的。”一句指的是(    )。

有人说自己的作品是结成的果实,我却觉得,我的作品像一片片落叶,一年年落叶,一阵阵落叶。······一片又一片的落叶落下了,它们曾经是树的。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它们是它们自己的。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

A.作品一旦完成,就有了独立的生命

B.读作品不必理会作者的情况

C.树叶凋落,树已经无能为力

D.作家是作家,作品是作品


【答案】A

【解析】本题为词句理解题,首先定位句子位置,出现在文段中间,故需要结合前后文共同分析。其次理解句子本身的含义,“它们是它们自己的”,即是独立的、不附属于其他的。

上文引出作者的观点:作品像落叶,并通过转折词“却”强调,现在“又不是树的”。后文具体解释说明,通过三个“新”:“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进一步说明有了新的意义,因此“它们是它们自己的”意在说明作品以前属于作者,但作品完成之后它既是作者的,也拥有了新的生命,对应A项。

B项,“不必理会作者的情况”无中生有,排除;

C项,“树叶凋落,树已经无能为力”依然在围绕作品的比喻意义说明,未点明本质,且感情色彩偏消极,与文段色彩不符,排除;

D项,“作家是作家,作品是作品”,将作家和作品视为没有关联的个体,根据“现在也还是树的,却又不是树的了”“是树的过往的季节,过往的尝试,过往的儿女。又是大地的新客人,新的星外来客,新的友人”可知,作者阐述作品的一体两面,故选项与文意相悖,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粉笔提示】

1.注意理解要紧紧依托于文段,无中生有的表述常常是出题人的挖坑项。

2.本题易错项C项未体现“作品”的含义,注意在词句理解题中,作者考查的往往是某个词句的引申义,如“这段文字中“涟漪”的含义是: A.指风行水上留下的波纹 B.指内心深处的触动”,并非考查解释词语本身的意思而是对词语的理解,故应锁定B项“内心的触动”。

3.必要时借助感情色彩可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

职位表.xls


粉笔宁夏
宁夏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