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申论中的“启示”类问题
攻克申论中的“启示”类问题
申论小讲堂

一、初识“启示”

对策是指解决某种问题的策略或方法,是单一题中最常考的要素之一。在申论考试中,对策类作答的要点内容多以动宾短语的形式呈现。对策类题目除了我们最常见的“提出建议、概括措施”类的问法以外,还有一类问法很特殊,就是“启示类”问法,这类题目要求我们能够从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做法中得到启示,进行方法借鉴。需要注意的是,启示类题目需要我们注意对策的迁移性和普适性,即去掉国别和地区,将只适用于小范围的具体做法稍加归纳概括,使其同样适用于其他地区。

二、加深认知 

“启示”这一要素,既包括成功经验,也包括失败教训,教训类题目出现频率较低。“启示”类题型答案一般以对策的形式呈现,含有对策标志性动词,比如:“建立、统筹、规范、打击”等。如果题干中已然说明要让我们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成功做法,那我们本题主要从成功的做法中摘抄、概括出对策即可;如果题干让我们总结某地失败的教训,这时就需要我们将问题反推为对策。但是,启示不能只将各地区的合理举措进行简单复述,而要将对策写得更加规范化,具有通用性。

示 例

G县拟在权限范围内开展信用村创建工作,请结合“给定资料3”谈谈龙台村的经验对这项工作有何启示。


【审题】:

由“启示”可得知此题为单一题,“启示”既包括成功经验,也包括失败教训,一般以对策的形式呈现,由题干“龙台村的经验”得知,经验主要是好的做法,本题主要从成功的做法中摘抄、概括出对策即可。

 

材料节选及解析:

段1:老潘是G县龙台村农民,前些年一直在沿海某省的服装厂打工,收入也很稳定。但由于离家远,无法照顾子女,于是萌生了在家乡开服装加工厂的念头。可是租厂房、找工人、买机器设备几乎花光了他所有的积蓄,周转资金的事让老潘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妻子提出了找银行贷款的主意。令他们没想到的是,仅仅两天,老潘就如愿获得了5万元的贷款,服装厂顺利开工。老潘说,不用担保人,也无需资产抵押,简简单单就贷到款了。这样的便捷,就是因为“信用村”这个称号。

〖本段主要以老潘为例,介绍作为G县农民创业面临的困境以及通过“信用村”称号获得贷款,属于背景介绍,未涉及“启示”“做法”,无要点。〗


段2:龙台村以农业为主,几年前,村民因既无合法抵押物和担保人,又无任何社会信用记录,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基本生产资金靠民间借贷,更谈不上高投入、高产出。近年来,当地政府和银行成立“创建信用村”领导小组,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制定了《龙台村创建信用村实施方案》。政府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并派专人常驻办公,相关银行全力参与。政府、银行和村民三方共同签订守信合约。合约约定村民用身份证在银行代办网点登记建立个人基本信息,银行核实后为村民建立永久信用基础信息档案,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

〖(1)动词“成立”“制定”引导的“当地政府和银行成立‘创建信用村’领导小组,结合该村实际情况,制定了《龙台村创建信用村实施方案》”提示对策,表达规范,直接摘抄出要点:①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2)动词“建立”“派”引导的“政府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并派专人常驻办公”提示对策,表述规范,直接摘抄出要点:②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派专人常驻办公。(3)动词“签订”引导的“政府、银行和村民三方共同签订守信合约”提示对策,表述规范,直接摘抄出要点:③鼓励银行、民众参与,签订三方守信合约。(4)动词“登记”“建立”引导的“合约约定村民用身份证在银行代办网点登记建立个人基本信息,银行核实后为村民建立永久信用基础信息档案,对农户进行信用评级”提示对策,表述规范,直接摘抄出要点:④登记采集个人信息,核实后建立永久信用基础信息档案,进行信用评级。本段总结:本段中所有做法都是为了解决段首句中的问题“村民因无任何社会信用记录而无法获得银行贷款”,因此可推导出总结性要点:⑤建立完善信用记录。〗

 

【总结】

要点①②③④⑤属于建立完善信用记录方面的措施,可将“建立完善信用记录”作为总括词前置。进而得出答案要点:一、建立完善信用记录。1.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2.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派专人常驻办公。3.鼓励银行、民众参与,签订三方守信合约。4.登记采集个人信息,核实后建立永久信用基础信息档案,进行信用评级。


小粉笔总结

其实,这些启示类的题目只是出题人的“障眼法”,最终考察的,还是在材料中寻找对策和简单的归纳概括能力,考验同学们在考场紧张的氛围中是否能够细心阅读材料。同学们,找“启示”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赶快找一道“启示”类的题目试试身手,看看效果如何吧!

职位表.xls


粉笔宁夏
宁夏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