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古语古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15个古语古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
事业单位笔试

公基哲学部分的出题特点是以理解为主,经常以古语古训的形式考查大家它所体现的哲学原理,这就要求大家既要理解基本原理,又要掌握古语古训。今天小粉笔就给大家总结了15个常考的古语古训中蕴含的哲学原理,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释义】该句出自范缜《神灭论》,原文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也就是说,形(身体)和(神)精神是对立的统一体,精神从属于身体,身体存在则精神就存在,身体不存在了,则精神也就随之消灭。

【哲理】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释义】该句出自于《论语-颜渊》,原文为:“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命决定的。

【哲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天命。

 

  流水不腐,户枢(shū)不蠹(dù)

【释义】该句出自于《吕氏春秋·尽数》,原文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比喻经常运动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蚀,可以保持很久不变坏。

【哲理】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释义】该句出自于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意思是说: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哲理】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其中“乡音未改”体现了相对静止,“鬓毛衰”体现了绝对运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释义】该句出自于《荀子天论》,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哲理】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释义】该句出自秦朝李斯所著《谏逐客书》,原文为:“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意思是说:“因此,泰山不舍弃任何土壤,所以能那样高大;河海不排斥任何细流,所以能那样深广;帝王不拒绝任何臣民,所以能显示他们的恩德。”

【哲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治大国若烹小鲜

【释义】商汤王向伊尹问政时,伊尹回答:“做菜既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要调好作料才行;治国如同做菜,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最后,商汤王听了伊尹的治国方法,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老子在写作《道德经》时把“治理大国就像伊尹做菜”这个故事被概括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哲理】体现了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治理国家要像做菜一样掌握好分寸。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释义】该句出自唐代刘禹锡的七言律诗《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2016127日,习主席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意思是:万物欣欣向荣,树木新叶催换旧叶;江河奔腾不息,前面的波浪让给后面的波浪。用来比喻世间万物的新陈代谢和生生不息。

【哲理】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新叶”“后波”代替“陈叶”“前波”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释义】该句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文为:“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意思是说:“所以,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薄弱;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

【哲理】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处处设防,就会处处薄弱,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释义】该句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意思是说:“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

【哲理】该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释义】该句出自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意思是:“善于游泳的人会被水淹死,善于骑马的人会堕马而死,各因为他们的爱好和长处反而自招祸难。”

【哲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释义】该句出自汉代政论家王充《论衡》,原文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意思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有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有错误的人在诸子。王充的话启示着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观察、听取意见。

【哲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释义】该句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要不忘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要不忘败亡,国家大治的时候要不忘变乱。强调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

【哲理】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释义】“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出自《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意思是肉腐烂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也会生虫。宋代苏轼所著《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意思是东西总是自身先腐烂,然后虫子才可以寄生。

【哲理】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哲学原理。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释义】该句出自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意思是说:“天下万物各不相同,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孟子这段话强调了事物的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时,多次引用孟子“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观点。

【哲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职位表.xls


河南粉笔公众号
河南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