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转折之后”的陷阱?
如何应对“转折之后”的陷阱?
公考笔试

纵观近些年来国考以及大部分省考题目可以发现,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中阅读理解题量较多,所占比重较大,足以见得熟练掌握阅读理解题目的解题技巧对于提升言语题的正确率至关重要。

在方法精讲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从关联词和行文脉络两个方面找到解题突破口,而在关联词部分首先讲到的就是转折关系,这也是很多同学最为熟悉的解题技巧。

一、转折之后是重点

转折关系的标志词主要为“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实际上”等等,其理论要点即“转折之后是重点”,根据这一技巧可以轻松锁定文段的重点内容,并且出题人经常设置的错误选项特征就是转折之前的内容。这一考点出现频率非常高,几乎在每套言语题目中都会有所涉及,下面我们通过真题来把握。


真题示例1

(2019江苏)在日益现代化的时代,数字化全智能工业和目前的大工业是社会发展最仰赖的生产力,手工艺作为人类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能发挥它的经济辅助作用,但它的文化功能意义将日益凸显。类似于精神乌托邦的不可或缺,手工艺的存在将给现代人提供复归淳朴人性、回望人类童年的机会,传统工艺的振兴也将开启现代生活与文化创造的新境。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手工艺能够对经济发展起到辅助作用

B.现代社会手工艺生产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C.文化创造与传统手工艺有着密切的关系

D.手工艺的存在更在于其文化功能意义

答案:D

解析:在这一题中,开篇提出工业、大工业、手工艺都发挥作用,接下来“但它的文化……凸显”出现转折词“但”,提示重点,“它”指代“手工艺”,转折后强调手工艺的文化功能意义日益凸显。接下来,“类似”相当于“好像、比如”,为举例子,非重点,可略读,“类似于……新境”通过举例子对“文化功能”详细展开说明,强调手工艺有文化作用、文化功能,与前文表意相同。故中心句为“但它的文化功能意义将日益凸显”,对应D项,契合文段中心。

二、转折之后需谨慎

刷过大量言语题目的同学会发现,有些题目出题人会在“转折之后”设置“陷阱”,“转折之后”会有一部分是对重点内容的详细解释,这种解释说明的内容经常被出题人拿来作为干扰选项,这个时候需要注意,解释说明非重点,不能选。


真题示例2

(2018江苏)人们往往下意识地认为:感到孤独意味着这个人形单影只。但实际上,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  因为孤独来自于人们“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人可能被他人围绕,却因为渴望某种联结而不可得,于是感到孤独;而独处则是一种客观状态,是“此时此刻只有我一个人”。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   建立联结是避免孤独的重要途径

B.   人类孤独感产生的真正心理机制

C.   孤独感与是否独处没有必然联系

D.   主观感受和客观状态之间的关联

答案:C

解析:在这一题中,文段首先指出人们一贯认为的观点,即感到孤独意味着独处。随后通过转折词“但”重点强调“人们在独处时未必感到孤独,也可能在人群拥挤时感到孤独”,即孤独感和独处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后文通过“因为”对前文观点进行解释说明,所以文段的重点在转折之后,强调孤独感和独处是没有必然联系的,C选项是对文段中心句的同义替换。把握转折之后是重点可以轻松锁定正确答案。

再观察一下选项的设置,A项的“联结”、B项的“孤独感产生的心理机制”以及D项的“主观感受客观状态”,均是围绕文段原因解释部分的内容,所以都不是文段强调的非重点。

综上所述,当我们使用“转折之后是重点”这一理论来解题时,需要结合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如果转折关联词之后的内容比较长,我们就需要判断出来在这些内容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解释说明,如果有选项是围绕着解释说明中的内容设置的,就要果断排除。再次提醒大家,“转折之后是重点”这一理论虽然好用,但在使用时也要灵活,如此才是得分的关键!

职位表.xls


河南粉笔公众号
河南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