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作文写作常识
申论作文写作常识
申论揭秘

▎初识“特点”

文章写作是申论科目中分值最高的题目,但“破解”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掌握其“要害”,便可轻松完成。同学们需要知道大作文具备的两个性质:客观性和主观性。何谓客观性?即作文的主题和观点是客观的,我们要从题干和材料中找到。而主观性则是指作文中的论据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实际。

▎加深认知

一、申论作文的客观性

申论作文并不是天马行空的,并不是我们拍拍脑门就可以决定写什么内容的。尊重题目、尊重材料才是申论得高分的关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一篇作文中体现出来我们尊重材料了呢?换句话说,阅卷老师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很好的理解了材料呢?关键在于要找准主题和观点。接下来跟着小粉笔一起来看看怎么做到快速准确找到主题与观点。

(一)仔细审题,确定主题

作文一般有两种出题形式:一是围绕句子写作文,一是给定标题写作文。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作文的主题。

例1:根据你对“给定资料7”中划线部分“但现在的时刻,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需要我们忙碌起来,而不是一直在缅怀过去,一直在不经过大脑地轻松娱乐”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2017联考)

这句话最终的落脚点落在“需要我们忙碌起来”,所以,“忙碌”就是咱们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我们为什么要忙?我们怎么忙?这句话也给了我们一定提示,也许要从“文化”、“民族”、“国家”这三个方面展开。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还需要结合材料确定。所以,通过题干,能够把主题“忙碌”确定下来。

例2:参考给定资料,结合当前政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以“众筹:金钱之外的价值”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2016联考)

该题干直接把作文的题目给我们,可以确定,“众筹”便是这篇文章的主题,大方向应该是围绕众筹谈它的价值、它的好处,且是除了“金钱”之外的众筹的好处。具体有什么好处,还是需要去材料中具体挖掘。

(二)结合材料,列出提纲

回到材料中,找到观点及可以作为论据的内容,列出提纲。

例:参考给定资料,结合当前政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形势,以“众筹:金钱之外的价值”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5:

董事长杨勇认为,“在传统的创业中,第一步要找投资人,这就很难,能拿到钱更不容易。第二步,找完投资人之后,要把产品卖出去,也挺难的,所以每步都是一个坎。为什么那么多创业公司都死掉?为什么那么多中小企业发展不了?就是因为每一个坎都不容易走过去【这一部分讲了传统创业的问题,换言之,众筹能够改变这些问题,也就是意义,即众筹能够降低创业门槛】众筹就把这个模式改变了,每个人都是投资人,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每个人也是传播者,这种方式的改变,你就发现,做公司容易了。所以某种意义上,消费者就是投资者和生产者。【众筹的意义:能够改变创业模式】

该段讲述了传统创业的问题,与之对应的就是有了众筹之后带来的意义:降低创业门槛、改变创业模式。

根据审题确定的写作方向,结合材料,可以得到文章提纲:


二、申论作文的主观性

确定好主题和观点之后,论据便可自由发挥,可以从材料中挖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论据主要包括事实论据(社会热点、经典故事、数据、调查报告、新闻报道等)和理论论据(名人名言、俗语俚语、领导人讲话、理论政策、客观规律、科学原理、论著文章等)。

(一)论据怎么来

论据来源一:申论材料

申论材料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做小题还是写作文,我们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材料,每一则材料或多或少都会有相应的素材(例子、名人名言等),所以每一次做题见到好的案例、观点都可以抄下来。

论据来源二:日常积累

日常可以从网络、报刊杂志、电视上积累素材。如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闻1+1、焦点访谈等。

(二)论据怎么记

1.记短不记长。平时可以记一些比较短的名言警句,太长了记不住,也浪费精力。

例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艾默生

2.记万能素材。可以从“五位一体”的五个方面寻找例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每个领域积累至少积累一两个例子,最好是时事热点。从这五个方面积累素材,可以保证自己的素材库相对来说覆盖面比较广,在考场上能用上的概率也相对较高。

▎粉笔总结

申论大作文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结合的。客观性即主题和观点, 一定是从题干和材料中确定的。而主观性则是指论据部分,需要自行发挥,所以平时需要注意多多积累素材。这两方面是大作文写作的基础,只有把这两方面掌握好,才能保证作文分数不低,而提升作文分数,还需要加以不断的练习和总结方法技巧,相信同学们会不再惧怕大作文,并能取得一个好分数。


职位表.xls


粉笔在云南
云南粉笔微信号
认证官方微信号
其他分校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江苏
江西
吉林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上海
陕西
山西
四川
天津
新疆
浙江